前职业球员参加苏超引争议,是否对草根不公?,有网友呼吁限制
例如,南京队在比赛中使用了前江苏苏宁的球员,如杨笑天、戈伟等,这些职业球员在对阵常州的纯业余球队时,最终以4:0大胜,甚至在进球后还不好意思庆祝。职业球员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比赛经验,往往能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无论是肌肉记忆,还是战术阅读能力,这些都是草根球员难以企及的优势。范志毅曾言“职业与业余之间存在鸿沟”,这句话虽然引起了争议,但比赛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职业球员和业余球员之间的差距,确实存在,并且在比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 给潜力新星一个展示的舞台!
记得盐城17岁门将的出色表现,因为没有职业球员的光环压制,他才有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如果赛场上的舞台一直被退役名将占据,那么年轻球员,尤其是那些青训系统中的新秀,就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空间。苏超的核心价值本应是“给那些尚未成名的球员提供逆袭的机会”,而不是成为“昔日明星球员的游乐场”。如果退役球员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未来的青训球员将被完全淹没在光环下。
3. 回归赛事的初心,激发地域认同
常州队因其“草根”精神而受到很多球迷的喜爱。尽管这支队伍在比赛中连败垫底,但由于严格规定只能使用没有职业注册经历的球员,他们依然吸引了大量粉丝,甚至有76万人争相抢票。在他们身上,球迷看到了那种“我家楼下开面馆的老王也能上场”的亲切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正是苏超联赛能够爆火的根本原因。如果赛事过度依赖退役球员,最终可能会变得像“缩水版的中甲联赛”,这将背离全民参与的初衷。
1. 提升赛事水平和观赏性
虽然现役职业球员在比赛中的数量有限,但退役球员的加入,的确能够提升比赛的技术水平。例如,南通队的陈正曾是中甲的青训教练,在比赛中凭借一记精准的角球破门,展现了业余球员所无法比拟的战术执行力。如果完全剔除退役球员,比赛的质量可能会大打折扣,变得平庸无趣,难以吸引观众。毕竟,大家的观赛眼光不低,纯粹的“菜鸡互啄”又有谁愿意看呢?
2. 延续退役球员的价值,回馈青训
退役球员参赛,能够为草根球员提供宝贵的实战经验和指导,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成长机会。常州队的总教练樊毅就曾指出,业余联赛需要职业球员的经验注入。孩子们看到自己喜爱的教练亲自上场,也能激发他们对足球的热情,退役球员的参与,能将职业理念传递到青训中,帮助这些年轻球员更好地理解足球。
3. 退役运动员不应被歧视
退役运动员有权参加任何形式的活动,如果限制他们参与比赛,这无疑是一种歧视。退役球员处于职业生涯的“过渡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能参加业余比赛。根据常理,退役球员应该被视为半业余状态,可以参与到业余联赛中去。
随着争议的不断激化,我们该如何平衡这两种观点呢?我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 设立职业经历门槛
可以规定,禁止近三年内退役的高水平球员(如中超或中甲出场超过50场的球员)参与比赛。同时,允许有短暂职业经历或在低级别联赛中效力的球员参赛,这样既能保证比赛的技术水平,又避免了职业球员的“碾压”现象。
2. 强化地域绑定
退役球员应当具备本地青训背景,或至少在该地居住超过五年。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球队通过“雇佣兵”模式快速提高实力,保持赛事的本土化和地域性特色。
3. 设置“精英组”与“草根组”
在同一城市和赛事中,分设“精英组”和“草根组”。精英组由退役球员组成,草根组则是由纯业余球员参与,这样不仅能提高赛事的观赏性,还能激发更多话题。草根队依然能享受足球的乐趣,而精英组则为城市带来荣誉和关注。
归根结底,足球的本质在于“归属”而非“星光”。苏超的流行,正是因为它展现了普通人也能成为城市英雄的故事——像银行职员与前国脚的对决,学生军挑战资深球员的情节。这种全民参与的精神应该得到保留。虽然适当引入退役球员可以提升比赛技术层次,但如果过度依赖他们主导比赛,便会背离赛事初心。为了保持赛事的活力,规则的调整应倾向于那些未曾实现梦想的年轻球员,让他们有机会在赛场上大放异彩。只有这样,苏超才能从一场“玩梗狂欢”蜕变为真正推动中国足球发展的根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