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后赛劲旅到摆烂?南京同曦主力流失,下赛季冲季后赛难了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同曦俱乐部陷入了建队以来最艰难的困局。 作为一家民营俱乐部,同曦始终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即便上赛季创造了历史佳绩,也未能如愿吸引到实力金主的注资或赞助。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种困境并非个例,它折射出CBA众多中小民营球队普遍的生存现状。 两名外援的离队,直接原因就是薪资问题。
面对主力可能大规模流失的窘境,同曦男篮在休赛期采取了一个颇为无奈的举动:公开面向社会招募试训球员,范围从大学生到自由球员均被纳入。 这背后是现实的困境:选秀签位靠后,球队已做好选不到优秀新人的准备,只能寄希望于大规模试训来“淘宝”。 然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很难弥补核心球员出走留下的巨大空白。
上赛季,同曦凭借这套如今已分崩离析的阵容,打出了令人惊艳的黑马表现,时隔多年重返季后赛,给球迷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葳的成长、与郭昊文组成的本土后场双枪的威力、以及整个团队展现出的拼劲,都让人们对这支球队的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竞技体育的残酷就在于,辉煌有时只是昙花一现。 仅仅一个夏天,所有的美好蓝图都化为了泡影。
同曦的困境并非孤例。 它像是CBA联赛中民营小球会生存图景的一个缩影。
有内部人士透露,球队账户余额已不足百万,连支付主场租金都困难重重。 广州龙狮队过去三个赛季通过出售主力球员套现超过1.2亿元,将陈盈骏、李炎哲、祝铭震等一批核心乃至国手级球员纷纷送走,被球迷无奈地称为“球员超市”。 他们甚至需要卖掉三名主力球员才能勉强平衡一年的收支。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了CBA联赛当前的结构性难题: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2023-2024赛季,联赛前5名球队的平均引援投入超过了8000万元,而后5名球队的平均投入却不足1000万元。 这种巨大的财力差距,不仅直接体现在战绩上,更在青训体系、后勤保障、商业开发等底层建设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国企背景或有雄厚资本支持的球队能够持续投入,追逐成绩;而许多民营中小球队则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不得不通过出售队中有交易价值的核心球员来维持俱乐部的基本运营,陷入了“越穷越卖人,越卖人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没钱”的恶性循环。
缺乏升降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让这种“摆烂”或“生存型运营”成为可能。 一边是CBA部分球队因无降级压力而缺乏持续投入的动力,另一边是NBL联赛中如陕西信达、广西威壮等实力强劲、投资热情高的球队苦于没有晋级通道。 这种僵化的体制无疑削弱了整个篮球生态的竞争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