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5在线直播世界杯|法国 世界杯|202兄弟世界杯情谊分享站|202brothers.com

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台北代表团

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台北代表团梅花旗IOC编码TPENOC中华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网站www.tpenoc.net(英文)(繁体中文)奖牌榜排名第63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9

11

23

43

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记录(总结)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19841988199219962000200420082012201620202024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198419881992199419982002200620102014201820222026其他相关赛事参赛记录 中华民国(1924年-1976年冬季)

中华民国(国际奥委会国家编码为:TPE)以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身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前身是中华民国代表团,首次于1932年参赛。

1949年,因国共内战失利后,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中国大陆亦另成立中国代表团,自此之后参赛成员皆大多为台湾运动员,并多次更改代表团名称,例如1960年以“福尔摩沙”、1964年、1968年则以“台湾”名义参赛。因1970年代国际逐渐拒绝承认中华民国之中国代表权,加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压力下,1976年蒙特娄奥运会上,加拿大政府要求中华奥会代表团以“台湾”名义参赛,中华队感到矮化而拒绝改名,退出该届奥运。其后,根据1979年6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年会的蒙特维多决议及10月奥委会执行委员会的名古屋决议,中华民国得以在“中华民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名称及“中华台北”名义下继续参加奥运会。[1]

1981年3月23日,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在瑞士洛桑签订《洛桑协议》核准后,中华民国方面正式接纳这一名称作为参加国际体育运动的代表团名称,于1984年塞拉耶佛冬季奥运以及洛杉矶夏季奥运,首次以“中华台北代表团”名义,才再开始参加赛事。这一模式在其后被称作“奥会模式”或“奥运模式”。该模式使得中华民国得以在“中华台北”名称下继续参加国际运动赛事和部分国际组织,但亦引起了批评声浪,随后因为政治风气转变,部分人士要求以“台湾队”为队名申请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的诉求在2020年东京奥运台湾正名公投案中,以9.6%的差距而被否决。[2]

参赛历史[编辑]

1976年、1980年,中华民国因名称原因被拒或主动缺席奥运赛事。

1984年,直到以中华台北代表团名义,才继续参加赛事,并由蔡温义在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得举重铜牌。

1992年,男子棒球代表队获得银牌,也是中华台北代表团历史上首面球类项目奖牌。

2000年,中华台北代表团在举重、跆拳道、桌球等三种运动项目获得5面奖牌,是首次在单届奥运获得两面以上奖牌。

2004年,跆拳道选手陈诗欣获得代表团历史上第1面金牌,随后出赛的朱木炎也夺下跆拳道金牌。代表团单届2面金牌、奖牌榜名列第31名均创史上最佳,拿下5面奖牌也追平上届总奖牌数。在该届奥运跆拳道项目夺下三面奖牌(2金1银)是在单届奥运成绩最佳的运动项目,2004年7月26日单日双金的两项纪录也保持至今。

2021年,中华台北代表团获得2面金牌、4面银牌、6面铜牌,12面奖牌分布在十种不同运动项目(分别是羽球、举重、柔道、射箭、体操、跆拳道、桌球、高尔夫球、拳击、空手道),刷新奥运参赛以来最佳成绩。除了金牌数追平2004年纪录,也是首次在奥运写下单届奖牌数达两位数的纪录。羽球成为首次夺金的球类项目,代表团在2021年8月1日夺下三面奖牌(2银1铜)也是单日夺牌总数的新高纪录。另外,本届奥运亦是中华台北代表团第一次有出生于21世纪的选手获得奖牌(罗嘉翎、汤智钧、林昀儒)。

2024年,中华台北代表团在该届夏季奥运拿下2枚金牌和5枚铜牌。7面奖牌分布在五种不同运动项目(分别是拳击、羽球、举重、体操、射击)。其中拳击项目首次获得金牌(得主为女子羽量级(57公斤级)的林郁婷),同时拳击项目获得三面奖牌(1金2铜),追平2004年的跆拳道项目奖牌总和,另外射击项目首次获得奖牌(铜牌,得主为男子定向飞靶的李孟远),而羽球项目中出赛的李洋及王齐麟在赛事上夺下金牌,完成奥运会羽球男子双打史上首次连霸的组合,举重好手郭婞淳本届奥运会再次夺下铜牌,也成为代表团史上首位连续三届奥运都有夺牌纪录的选手(分别为2016年里约热内卢铜牌、2020年东京金牌、2024年巴黎铜牌)。

截至2024年巴黎奥运,连同以“中华民国”、“福尔摩沙”及“台湾”名义参赛的纪录在内,中华奥林匹克代表团一共参加过16次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合计共取得43面奥运奖牌,包括9面金牌、11面银牌及23面铜牌;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以中华台北代表团再次参赛后,除了1988年汉城奥运仅在示范项目得到奖牌,每一届至少在正式项目取得一面奖牌,同时自2004年雅典奥运起,每届均能至少获得一面金牌,而2020年东京奥运至2024年巴黎奥运则是首次连续两届奥运会都至少获得两面金牌,其中举重项目自2008年北京奥运至2020年东京奥运连续四届均有选手夺金;而夺牌最多的运动项目为举重(总计11面),其次为跆拳道(总计9面)。

历届成绩[编辑]

夏季[编辑]

参见:分类: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台北代表团

1979年,国际奥委会决议以“中华台北”模式,要求改组为中华台北代表团,须提出不同于以往使用的旗、歌,并由执委会批准。

1980年,中华民国因此未参赛莫斯科奥运会。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首次以中华台北名义参加夏季奥运会,此参赛模式持续至今。

赛事

代表团

参赛人数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排名

1952年赫尔辛基

未参赛

1956年墨尔本

福尔摩沙 中国

13

0

0

0

0

1960年罗马

福尔摩沙

27

0

1

0

1

32

1964年东京

台湾

40

0

0

0

0

1968年墨西哥城

43

0

0

1

1

42

1972年慕尼黑

中华民国

21

0

0

0

0

1976年蒙特利尔

未参赛

1980年莫斯科

未参赛

1984年洛杉矶

中华台北

38

0

0

1

1

43

1988年汉城

61

0

0

0

0

1992年巴塞隆纳

37

0

1

0

1

49

1996年亚特兰大

74

0

1

0

1

61

2000年悉尼

74

0

1

4

5

58

2004年雅典

89

2

2

1

5

31

2008年北京

80

1

1

2

4

45

2012年伦敦

44

1

0

1

2

49

2016年里约热内卢

58

1

0

2

3

50

2020年东京

68

2

4

6

12

34

2024年巴黎

60

2

0

5

7

35

2028年洛杉矶

未来赛事

2032年布里斯班

未来赛事

总计

9

11

23

43

63

冬季[编辑]

参见:分类: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台北代表团

赛事

代表团

参赛人数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排名

1972年札幌

中华民国

5

0

0

0

0

1976年因鲁布斯克

6

0

0

0

0

1980年普莱西德湖

未参赛

1984年萨拉热窝

中华台北

12

0

0

0

0

1988年卡尔加里

13

0

0

0

0

1992年阿尔贝维尔

8

0

0

0

0

1994年利勒哈默尔

2

0

0

0

0

1998年长野

7

0

0

0

0

2002年盐湖城

6

0

0

0

0

2006年都灵

1

0

0

0

0

2010年温哥华

1

0

0

0

0

2014年索契

3

0

0

0

0

2018年平昌

4

0

0

0

0

2022年北京

4

0

0

0

0

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

未来赛事

2030年法国阿尔卑斯

未来赛事

2034年盐湖城

未来赛事

总计

0

0

0

0

分项成绩[编辑]

夏季[编辑]

种类

金牌

银牌

铜牌

合计

举重

4

2

5

11

跆拳道

2

1

6

9

羽球

2

1

0

3

拳击

1

0

3

4

射箭

0

2

2

4

乒乓球

0

1

2

3

田径

0

1

1

2

体操

0

1

1

2

棒球

0

1

0

1

柔道

0

1

0

1

高尔夫

0

0

1

1

空手道

0

0

1

1

射击

0

0

1

1

合计

9

11

23

43[3]

冬季[编辑]

运动

金牌

银牌

铜牌

合计

N/A

-

-

-

-

合计

0

0

0

0

奖牌名单[编辑]

奖牌

运动员

赛事

总数

种类

项目

1 银牌

杨传广

1960年罗马

1

田径

男子十项全能

1 铜牌

纪政

1968年墨西哥城

1

田径

女子80公尺跨栏

1 铜牌

蔡温义

1984年洛杉矶

1

举重

男子60公斤级

1 银牌

张正宪、张文宗、张耀腾、陈执信、陈威成江泰权、黄忠义、黄文博、锺宇政、古国谦郭李建夫、廖敏雄、林朝煌、林琨瀚、罗振荣罗国璋、白昆弘、蔡明宏、王光熙、吴思贤

1992年巴塞隆纳

1

棒球

男子棒球

1 银牌

陈静

1996年亚特兰大

1

乒乓球

女子单打

1 银牌

黎锋英

2000年雪梨

5

举重

女子53公斤级

1 铜牌

陈静

乒乓球

女子单打

1 铜牌

纪淑如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以下级

1 铜牌

黄志雄

跆拳道

男子58公斤以下级

1 铜牌

郭羿含

举重

女子75公斤级

1 金牌

陈诗欣

2004年雅典

5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

1 金牌

朱木炎

跆拳道

男子58公斤级

1 银牌

刘明煌、王正邦、陈诗园

射箭

男子团体

1 银牌

黄志雄

跆拳道

男子68公斤级

1 铜牌

袁叔琪、吴蕙如、陈丽如

射箭

女子团体

1 金牌

陈苇绫

2008年北京

4

举重

女子48公斤级

1 银牌

卢映锜

举重

女子63公斤级

1 铜牌

朱木炎

跆拳道

男子58公斤级

1 铜牌

宋玉麒

跆拳道

男子68公斤级

1 金牌

许淑净

2012年伦敦

2

举重

女子53公斤级

1 铜牌

曾栎骋

跆拳道

女子57公斤级

1 金牌

许淑净

2016年里约热内卢

3

举重

女子53公斤级

1 铜牌

雷千莹、林诗嘉、谭雅婷

射箭

女子团体

1 铜牌

郭婞淳

举重

女子58公斤级

1 金牌

郭婞淳

2020年东京

12

举重

女子59公斤级

1 金牌

李洋、王齐麟

羽球

男子双打

1 银牌

杨勇纬

柔道

男子60公斤级

1 银牌

邓宇成、汤智钧、魏均珩

射箭

男子团体

1 银牌

李智凯

体操

男子鞍马

1 银牌

戴资颖

羽球

女子单打

1 铜牌

罗嘉翎

跆拳道

女子57公斤级

1 铜牌

林昀儒、郑怡静

乒乓球

混合双打

1 铜牌

陈玟卉

举重

女子64公斤级

1 铜牌

潘政琮

高尔夫

男子个人

1 铜牌

黄筱雯

拳击

女子51公斤级

1 铜牌

文姿云

空手道

女子55公斤级

1 金牌

李洋、王齐麟

2024年巴黎

7

羽球

男子双打

1 金牌

林郁婷

拳击

女子羽量级(57公斤级)

1 铜牌

李孟远

射击

男子定向飞靶

1 铜牌

吴诗仪

拳击

女子轻量级(60公斤级)

1 铜牌

唐嘉鸿

体操

男子单杠

1 铜牌

陈念琴

拳击

女子次中量级(66公斤级)

1 铜牌

郭婞淳

举重

女子59公斤级

掌旗官列表[编辑]

主条目: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台北代表团掌旗官列表

相关条目[编辑]

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民国代表团

中华台北国际大型运动会奖牌列表

中华台北

台湾

注解[编辑]

^ Susan Brownell. Beijing's Games: What the Olympics Mean to China.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138–140 [2021-08-05]. ISBN 978-0-7425-56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 The Times, "The Latest Threat to the Olympics - And its all over a name", 10 July 1976Chinese Olympics Committee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存档副本. [202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参考资料[编辑]

Olympic Medal Winner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07-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1).

Olympic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07-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4).

外部链接[编辑]

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文)

查论编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台北代表团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202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4年1998年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2018年2022年2026年

查论编中华台北体育代表队棒垒球

成人棒球

青年棒球

青少年棒球

少年棒球

女子棒球

男子垒球

女子垒球

女子U18(英语:Chinese Taipei women's national under-18 softball team)

五人制棒球

篮球

男子成人

男子U22(含U20)

男子U19

男子U18

男子U17

男子U16

男子三对三

女子成人

女子U20

女子U19

女子U18

女子U16

女子三对三

足球

男子

女子

男子U23

男子U20

男子U19

男子U16

男子五人制

女子U23

女子U20

女子U19

女子U16

女子五人制

橄榄球

男子

男子七人制

女子

女子七人制

网球

男子

女子

排球

男子

女子

冰球

男子

男子U20

男子U18

女子

女子U18

其他球类代表队

合球

巧固球

羽球

手球

男子

女子

壁球

男子

女子

水球

男子

女子

体操

竞技体操

韵律体操

奥运 · 帕运 · 世运 · 亚运 · 世大运

查论编奥林匹克运动会各国家或地区代表团

夏季奥运参赛国(英语:List of participating nations at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冬季奥运参赛国

参与冬季奥运的热带国家和地区

非洲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贝宁

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喀麦隆

佛得角

中非共和国

乍得

科摩罗

刚果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吉布提

埃及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斯威士兰

埃塞俄比亚

加蓬

冈比亚

加纳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科特迪瓦

肯尼亚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卢旺达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塞内加尔

塞舌尔

塞拉利昂

索马里

南非

南苏丹

苏丹

坦桑尼亚

多哥

突尼斯

乌干达

赞比亚

津巴布韦

美洲

安提瓜和巴布达

阿根廷

阿鲁巴

巴哈马

巴巴多斯

伯利兹

百慕大

玻利维亚

巴西

英属维尔京群岛

加拿大

开曼群岛

智利

哥伦比亚

哥斯达黎加

古巴

多米尼克

多米尼加

厄瓜多尔

萨尔瓦多

格林纳达

危地马拉

圭亚那

海地

洪都拉斯

牙买加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马

巴拉圭

秘鲁

波多黎各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苏里南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美国

乌拉圭

委内瑞拉

美属维尔京群岛

亚洲

阿富汗

巴林

孟加拉国

不丹

汶莱

柬埔寨

中国

中华台北

东帝汶

中国香港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日本

约旦

哈萨克斯坦

朝鲜

韩国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黎巴嫩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蒙古

缅甸

尼泊尔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菲律宾

卡塔尔

沙特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兰卡

叙利亚

塔吉克斯坦

泰国

土库曼斯坦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乌兹别克

越南

也门

欧洲

阿尔巴尼亚

安道尔

亚美尼亚

奥地利

阿塞拜疆

白俄罗斯

比利时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塞浦路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格鲁吉亚

德国

英国

希腊

匈牙利

冰岛

爱尔兰

以色列

意大利

科索沃

拉脱维亚

列支敦士登

立陶宛

卢森堡

马耳他

摩尔多瓦

摩纳哥

蒙特内哥罗

荷兰

北马其顿

挪威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俄罗斯

2018

以奥委会名义

2020

2022

圣马力诺

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乌克兰

大洋洲

美属萨摩亚

澳大利亚

库克群岛

斐济

关岛

基里巴斯

马绍尔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

瑙鲁

新西兰

帕劳

巴布亚新几内亚

萨摩亚

所罗门群岛

汤加

图瓦卢

瓦努阿图

其他

独立参赛者

难民代表团

混合国家

个人中立运动员

已废除

澳大拉西亚

波希米亚

英属西印度群岛

中华民国

捷克斯洛伐克

东德

西德

德国联队

混合队伍

荷属安地列斯

北婆罗洲

罗得西亚

俄罗斯帝国

萨尔保护领

塞尔维亚与蒙特内哥罗

苏联

独立国家国协

北叶门

南叶门

南斯拉夫

马来亚

南越

朝韩联队